本报记者 戴安妮 赵士振
雪后的大别山,银装素裹。上千亩的茶园变身白雪梯田,预示着来年的好品质。
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岳西县魏岭乡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亩茶园。大山馈赠了高品质的茶叶,却也阻隔了茶叶通往市场的道路。以往一到茶忙季,家住魏岭乡的储晓云就守着家里的3亩茶园犯愁:自己送不出去,专门来收的茶商不是压价就是时间不赶趟,一遇上雨天封路,新鲜茶叶“全废了”。
这一切,随着2019年1月雨思忆合作社的成立而彻底改变了。
雨思忆合作社是中国石化产业扶贫项目在岳西的又一生动实践。合作社不仅收乡亲的新鲜茶叶,还流转了70亩连片茶园建造物联网智慧茶园,统一加工后借助中国石化、电商等多平台销售。该项目共投资301.2万元,其中中国石化代41户贫困户入股70万元,中国石化安徽石油分公司帮扶资金20万元。返乡创业的27岁大学生王随新通过层层考核,成为该项目的负责人。“雨就是雨后春茶的意境,思和忆就是提醒大家吃水不忘挖井人,要记得政府和中国石化的恩情。”谈到合作社的名字,王随新腼腆地笑了。
在中国石化的扶贫车间里,记者从一进门就体验了工厂的“高标准”。进门必须换上自动鞋套,可视化无尘车间占了近乎一半的厂房,所有的员工穿着严严实实的工作服,厂长王随新也是身穿白色制服、戴专业口罩出现在记者面前。
“这是一点尾茶,客人有需要我们过来把它们‘挑’了。”村民储晓云边说边扬手,茶叶的清香扑面而来。“挑”是他们的行话,官方说法叫“精选”。在此之前,新鲜的茶叶要经过摊晾、选叶、杀青、理条、烘焙等多道工艺。
每年茶忙时节,包括53名贫困户在内的80多位村民会来这里工作。除了给贫困户提供工作机会,2019年,雨思忆还给中国石化代入股的贫困户每户发了1000多元的分红,村集体增收1.6万元,带动全乡茶农增收15万元。
“在这里上班每天120元,茶叶也不愁卖了,每斤还多了10块钱,心里踏实多了!”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,手头日渐宽裕的储晓云开心地告诉记者,“现在我也可以自食其力了,偶尔买件漂亮衣服和化妆品咱也有底气了不是?”
岳西好风景,出门就爬坡,不是葛藤绊了腿,就是芭茅割了筋。
蜿蜒的山路让记者感受到了秀美风景的同时,也对这句流传半个世纪的民谣有了更深的理解。岳西县扶贫办主任杨晓东告诉记者,岳西县直到2009年才开通对外的交通线路。多年来,中国石化一直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,仅道路建设一项,中国石化就修建了439公里的路,几乎每个乡都有中国石化修的路。而正是这些路,为雨思忆这些企业提供了脱贫的光明之路,让茶香飘出了大别山。